新闻中心

保育猪的健康管理与疾病防控
来源 :   作者 :   发表时间 : 2015-05-18 21:42:55   浏览 :

 近年来,保育猪的发病和死亡给猪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规模化猪场死淘率已经达到5%︿30%,它已成为一个猪场是否盈利或亏本的关键点。许多规模化场保育猪主要表现断奶后拉稀、负生长(图1)或断奶混群十天左右消瘦、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皮肤苍白或黄疸,喜扎堆,打喷嚏,咳嗽、腹式呼吸和关节肿大等(图2)。

1.jpg

(1保育猪出现拉稀、负生长

2.jpg

(保育猪腹式呼吸和关节肿大)

即使猪群治疗及时,幸运成活部分猪发展成为僵猪,给养猪业造成重大损失。如果进实验室进行抗体监测:我们会发现在35-60天左右有绝大部分猪处于猪瘟抗体、蓝耳抗体等免疫空白期。笔者现将保育猪的生理特点、面临生产问题、发病病因、保健管理及疾病防控措施做以下简要分析阐述,希望能对养猪同行有所帮助。

2、保育猪生理特点和面临生产问题

保育猪又称断奶仔猪,通常指断奶日龄(21︿28日龄)到75日龄左右阶段的仔猪,它们有以下特点和对应问题:

1生长发育快、免疫机能难及时跟上生长速度,导致猪群抵抗力不好;

2) 免疫机能不健全导致接种过疫苗产生保护性抗体慢和低,对病原抵抗力能力差;

3抵抗能力弱和面临种猪群亚健康感染仔猪通过母乳获得主要免疫IgG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等是随着出生时间延长逐渐降低的,14日龄达到最低,而此时仔猪的自身抵抗能力很弱,大多数猪场的部分母猪处于亚健康状态(表现结膜炎、泪痕斑、背部有出血点、脓肿等)(如图3

3.jpg

3.jpg

(图亚健康母猪会排毒感染保育猪)

这部分母猪往往是通过奶水排毒的,尤其是呼吸道病原蓝耳病毒。所以,我们现在传统上21︿28日龄断奶仔猪都几乎受到了呼吸道病原感染。我们的每一个养猪者要重温公猪好,好一坡,母猪好,好一窝的这一句简单易说的话生产指导意义,重视好我们猪场的生产源头公猪和母猪的健康,它们可以通过精液、胎盘或奶水垂直传播蓝耳和圆环病毒。而这种病原往往是导致我们保育猪损失的罪魁祸首。

4) 众多应激因素和表现应激临床综合症 应激因素往往会导致保育猪抵抗力下降和所携带病原微生物增多或感染外界病原几率增加,从而表现为应激临床综合症。具体讲:保育猪面临应激因素有饲料应激(有吃奶到植物性食料)、转栏应激、温度改变应激、注射疫苗应激等;与其对应综合症为仔猪肠胃适应性没跟上,保育猪拉稀、生长缓慢或停滞、猪群抵抗力下降、众多病原微生物生长导致猪群食欲下降、体温升高、关节肿大、咳嗽等呼吸道症状。

3、保育猪发病病因

1)种猪群不健康 由于种猪群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它们可携带多种病原留给我们的保育猪。常见病原有蓝耳、伪狂犬、圆环等。

2)保育猪免疫力低下和保护性抗体来不及产生 仔猪获得免疫保护来源于两方面: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被动免疫来源于母乳,仔猪断奶前后体内的母源抗体几乎降到最低,同时仔猪在3周龄以前,机体免疫系统还没发育成熟。产生主动免疫抗体大约在3周后才开始,但是到46周龄时,所产生的抗体仍然较少。加上保育猪体温调节能力尚未发育完善,若保温不够或通风不畅,则抵抗力更低,因此仔猪最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如猪蓝耳、流感、气喘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副猪等)

3)农场管理紊乱表现在保育猪没有实行分群管理,将健康、弱猪和病猪实行同圈或同栋管理,另外,保育猪在转移时实行混群(图4)和没有做到全进全出,加上密度太大(图5),这导致了病原微生物在健康群、亚健康群、病群中相互感染和传播。

4.jpg

(大批保育猪混群

5.jpg

(高密度保育猪混养)

4)应激因素和激发众多病原 因上面谈过应激因素,现重点谈下保育猪死淘率生高的病原。据美国报道猪场保育猪的十大疾病为链球菌病(脑膜炎、败血症)、渗出性皮炎、大肠杆菌性腹泻、支原体肺炎、蛔虫病和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沙门氏菌、副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流感。在2004,我国上海奉贤兽医站检测了190个猪场的保育猪病料中常见呼吸道病原,保育猪呼吸道疾病的病原体很复杂,最常见的是PRRS病毒(见下图6,因条件所限,没有检测肺炎支原体)。

检测项目

样品数

阳性数

阳性率

蓝耳

190

162

85.3

伪狂犬

190

53

27.9

圆环2

190

38

20

传染性胸膜肺炎

190

10

5.3

副猪嗜血杆菌

190

20

10.5

链球菌

190

121

63.7

巴氏杆菌

190

39

20.5

沙门氏菌

190

18

9.5

(图6 2004年上海奉贤兽医站对保育猪病原学调查)

江苏省农科院兽医所对我国目前规模化猪场保育猪也做了支原体病原学调查,发现感染率也在2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