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销声匿迹的猪丹毒在最近两年又卷土重来,对于大多数的养殖户来说,这个病既熟悉又陌生,陌生的是十多年来几乎已经没有发生过这种病,一旦发生措不及防。本文将对猪丹毒加以介绍,并提供一定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与广大养猪朋友分享: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丝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并且是一种人兽共患病。最近两年夏季6-8月份,在湖北、湖南、广东、江西、安徽、山东、四川、河北等地已经发生流行,如果对猪丹毒不加以控制,将对猪生产的各个阶段产生严重的影响和经济损失。
临床症状:
症状通常表现为生长发育猪的突然死亡或急性败血症,急性感染病例幸存下来的猪通常出现跛行和慢性关节炎,其具体分表现为:
特急性型:表现为突发疾病、高热不退、不愿走动,有时呕吐,眼睛清亮,眼结膜发绀和水肿,有时跛行或后肢麻痹,一般持续1-2小时,躺卧不起,鼻孔流出白色泡沫液体,抽搐死亡。有的当天采食正常,未发生任何临床症状,第二天早上发现猪只突然死亡,一旦发生此类型病例治愈率极低。
急性败血型:病猪表现为高度精神沉郁,不饮不食,病猪体温42-43℃,高热不退,可稽留3-5天。此时病猪虚弱,不愿走动,躺卧在地,有时恶心呕吐。粪便干硬附有粘液,随病程进展,病猪出现腹泻,有时稀粪带血液,尤以小猪更为明显。
亚急性型:病初体温可达到41℃以上,精神不振,食欲不佳,口渴、便秘,时有恶心、呕吐,发病2-3天身体许多部位的皮肤,特别在颈部、背部、腹部、四肢等处出现粉红色,红色或紫色的隆起的坚实的方型疹块、菱形疹块或圆形疹块,俗称打火印。若怀孕母猪发病,可发生流产。
慢性型:多由急性型或亚急性型转变而来,一般有慢性型浆液纤维素性关节炎、慢性疣状内膜炎和皮肤坏死。病猪食欲无明显变化,体温正常,但病猪逐日消瘦,机体衰弱,增重迟缓,增重迟缓。慢性关节炎型,初期表现为四肢炎性,患肢僵硬,疼痛,急性炎症消失后出现关节变形,表现为一肢或两肢跛行或卧地不起。
根据今年天气变化情况,南方阴雨频繁,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原的爆发,特提醒广大养殖户,提前做好疫病的预防工作。
预防:
①疫苗接种在高发区域及高发季节时,断奶后接种猪丹毒弱毒冻干苗,间隔一个月再接种一次;
②加强饮水消毒和管理,防止病从口入,特别是使用自然水和浅表水的养殖户要注意水源的消毒,包括冲栏用水,可用科源正典按1∶300倍稀释,对全场进行环境消毒;饮水全群可用神农益生1:8000长期添加使用,可抗菌、抑菌、增强猪只免疫力、抗应激。
③在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避免出现高温高湿;并且需要适当减少养殖密度
④加强猪舍的巡栏工作,及时发现发病猪并进行相应处理。
治疗
饮水:纽倍仙500g+神农益生170ml兑水1吨(纽倍仙饮水3天,神农益生长期饮用)
拌料:纽倍仙1kg+黄连解毒散500g/吨料,连用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