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集约化养猪集团都是饲养大白、长白、杜洛克等国外引进的猪种,当然,这些猪种在很多国家、区域都表现出了卓越的品性。但在我国不少猪场却出现窝数、窝仔数逐年下降的趋势,严重的影响了猪场的经济效益。
1、饲养管理性因素
1.1、饲养因素
是指因饲养不当导致生殖功能受损,如饲料量不足、饲料品种单一或饲料质量不良如发霉变质等。
1.1.1、消瘦猪。虽然这类型的猪表现发情症状,但可能不排卵,或排卵数较少,也常出现多卵泡发育、卵泡交替发育或发育到某种程度停顿,最后被吸收或形成囊肿,造成平均窝仔数下降。
1.1.2、由于饲料单一和猪过肥引起。
1.1.3、长期饲喂冰冻霉变饲料、酒糟类饲料、黑斑病甘薯、含龙葵素马铃薯,都可以使怀孕母猪流产。
用腐败苦涩的油渣、过多的糟类、大量的青贮饲喂泌乳期母猪,可导致营养不良,失重过度,影响下胎次的妊娠率和胚胎成活率。
1.2、管理利用性因素
是指改变管理方式,变更交配环境,或交配时受到人、畜干扰,以至性欲发生条件性抑制。
1.3、气候水土性因素
母猪的生殖功能与日照、气温、湿度等外界因素有着密切关系,这些因素可以协同对发情产生影响。如酷热时,甲状腺功能低下,猪安静发情多,所以,配种率低,窝仔数下降。
1.4、繁殖技术性因素
主要是指配种员辩情经验不足导致漏配或人工授精技术不熟练、精液处理不当,导致窝仔数下降。
1.5、衰老性繁殖障碍
是指未到绝情期的公、母猪未老先衰,生殖功能过早减退。排卵、受孕情况变差,如没有及时淘汰,猪场的平均窝仔数受到严重影响。
2、生殖器官炎症引起的窝仔数减少
2.1、种公猪的精液质量对母猪受孕有着重要影响,精子数、精子活力、精子发育情况,直接影响母猪的返情率、窝仔数等。当种公猪阴道有炎症时,炎性分泌物对精子的存活、运动、获能、穿入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导致母猪窝仔数减少。
2.2、母猪的子宫是精子、卵子汇合的地方,子宫纤毛异常会阻住精子的运动,输卵管的炎症或不完全阻塞也对精子、卵子以及受精卵产生影响,子宫黏膜的炎症直接影响受精卵的着床和发育。隐性子宫内膜炎、局域性子宫内膜炎是窝仔数减少的主要原因,简单的讲是子宫的着床面积减少,导致了窝仔数下降。
3、母猪滥用药物导致窝仔数下降
3.1、利巴韦林(病毒唑):抑制猪骨骼发育,常见猪畸形和死胎。
3.2、阿苯达唑:怀孕前期慎用,易导致流产。
3.3、糖皮质激素。常用的可的松、地塞米松、强的松等。妊娠期使用后可增加胎盘功能不全、猪体重减轻或死胎的发生率,有致畸作用,早期可见流产,中后期可见骨骼发育异常,猪畸形。
3.4、性激素。常用睾丸酮、乙烯雌酚等,因有促生长作用,很多都是作为饲料预混剂方式加入,妊娠母猪误食,可导致胎猪先天性心脏畸形和永久性耳聋。建议母猪妊娠期不要使用育肥猪饲料。
3.5、维生素类的缺乏也会影响母猪的受胎率。
3.6、中药保健药。如桃仁、红花、干姜、肉桂、贯众、半夏、青皮、厚朴、五味子。红花、当归具有兴奋子宫的作用,易引起流产、早产。
附:妊娠期母猪用药原则:
全程可使用神农益生(主要成分:大蒜精油、多种维生素、氨基酸)饮水,可起到抗毒、增免、增强营养、提高猪群抗病力,提高窝产仔数和存活率。中药保健药可使用黄连解毒散(主要成分: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能促使体内毒素及时有效地排出,减轻肝、肾等解毒和排毒器官的负担,缓解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减少耐药性和药残。
①、妊娠早期(配种后0~30天):应避免使用任何药物。30天内是胚囊着床和分化的关键时期,对药物及其敏感。必须用药时,应有明确指征,使用妊娠期间推荐的药品。
②、妊娠中期(31~84天):选择明确标有妊娠期可以使用的药物,一定不能使用副作用尚不明确的药物。
③、妊娠后期(85~114天):采用单药品、低剂量、短疗程治疗。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能用单一药物的不作联合用药,能用低剂量的不用大剂量,治疗疗程越短越好。
总之,影响猪繁殖生育的因素很多,为了提高窝仔数,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改善繁殖条件,优化生育环境,实现生猪生育繁殖良性循环,真正发挥引进品种的生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