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夏季注意预防这五种猪病
来源 :   作者 :   发表时间 : 2017-07-28 13:50:52   浏览 :

 1、蓝耳病

 

发病症状:猪群突然发病,初期发病猪表现为发烧,体温41℃左右,以40.5℃的体温为多。精神沉郁,不吃;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咳嗽、气喘,呼吸困难,鼻孔流出泡沫或浓鼻涕等分泌物;皮肤发红,耳部发紫,腹下和四肢末梢等处皮肤呈紫红色斑块状或丘疹样;部分病猪出现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继发感染严重时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

 

防治:

 

1)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建立稳定的种猪群,不轻易引种。规模化猪场要彻底实现全进全出,至少要做到产房和保育两个阶段的全进全出

2)保持猪舍、饲养管理用具及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对猪舍和环境进行消毒,做好猪群饲养管理定期对猪群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感染状况进行监测,以了解该病在猪场的活动状况。

3)防止其他疫病继发感染特别是蓝耳病继发引起的猪气喘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巴氏杆菌病等的控制,并做好其他疫病的免疫接种。

4)治疗:神农咳喘安1kg+黄连解毒散1kg拌料,连用2周。

 

2、附红细胞体病

1、急性期

主要发生于仔猪,病猪突然发烧、全身红紫、瘫痪、食欲下降或废绝、

肌肉颤抖,四肢抽搐。死亡时由于血凝时间延长,引起口、肛门出血。耐过

的猪往往形成僵猪。

2、亚急性期

发生于母猪与仔猪,体温升高达42℃,呈稽留热。前期便秘,后期腹

泻。尿呈黄色。有些猪耳、颈、鼻部、胸腹四肢内侧皮肤发红,指压不退

色,严重的出现全身紫斑,毛孔有铁锈色斑点,即红皮猪。有的猪两后肢不

能站立,呼吸困难。咳嗽,眼结膜发炎。

3、慢性期:

主要表现为持续性贫血和黄疸,皮肤和粘膜苍白。母猪临产前后发病率

较高,出现流产、产死胎、弱仔,产后无乳或少乳、乳房炎,母猪断奶后不

发情等;育肥猪主要表现为全身苍白,皮肤皱裂,层层脱落,生长发育不

良,易继发其它疾病。公猪出现性欲减退,精子稀薄等现象。

病理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为贫血、黄疸、血液稀薄如水,不易凝固,全身肌肉颜色

变淡,皮下脂肪黄染,体表、实质性器官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肝

脏体积是正常的两倍以上。脾脏边缘不整齐,有栗粒大的结节;心包积液,

心肌苍白柔软,心外膜及心冠状沟脂肪出血黄染,有少量针尖状出血点;全

身淋巴结肿大。

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控制环境卫生、隔离消毒措施是控制此病的必要条件。

2)用“纽科虫灭”1kg/吨料,连用5天,能有效驱除体内外寄生虫,特别是杀灭螨虫,切断附红细胞体的传播途径。

3)治疗:黄连解毒散500g+纽美强1kg+纽达康500g拌料,连用7天。

3、猪丹毒

 

发病症状: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亚急性)、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慢性)。

 

防治

 

1)做好消毒工作,发现病猪立即隔离出来。

2)治疗:阿莫西林2kg+黄连解毒散1kg拌料,连用5-7天,重症肌注神盾,每10kg体重1ml,一日一次,连用2-3日。

4、猪流感

 

病发症状:发病率高,潜伏期为2~7天,病程1周左右。发病急,往往短时间波及全群,病猪发病初期突然发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常横卧在一起,不愿活动,呼吸困难,激烈咳嗽,眼鼻流出黏液。如果在发病期治疗不及时,则易并发支气管炎、肺炎和胸膜炎等,增加猪的病死率。

 

防治

 

1)做好消毒工作,猪舍每天勤打扫,注意猪舍通风、控制舍内湿度。

2)减少各种应激饲喂高营养全价饲料,做好猪群免疫接种工作,增强猪群免疫力,在饮水中添加神农超抗1kg兑水1000kg,连饮3-5天

3)治疗:黄连解毒散1kg+神农毒菌静1kg+纽美强1kg拌料,连用7天。

5、乙型脑炎

 

病发症状:乙型脑炎主要通过蚊虫的叮咬进行传播,与蚊虫的滋生及活动有密切关系。病猪表现为突然发病,发烧40到41度,呈稽留热,持续几天或十几天以上。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不食,粪便干燥呈球形,表面常附有灰白色粘液,有的呈关节炎状。

 

预防:

 

(1)选择猪舍位置很重要,要选择地势高,朝南的地方建猪舍

2)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尽量不从外购买仔猪,确实要引进的,了解好疫情,做好检疫和饲养隔离,确定无疫病再混群饲养

3)保持猪舍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及时清除猪舍内粪尿,经常清洗食槽、水槽并填平积水坑和洼地,定期消毒,以杀灭蚊虫。